概述
- 数据库 是 电子化信息的集合
- 将信息规范化并使之电子化,形成电子信息’库’,以便利用计算机对这些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存储、检索、统计与管理。
- 表(Table):以按行按列形式组织及展现的数据
- 数据库起源于规范化“表(Table)”的处理,Table中描述了一批相互有关联关系的数据–>关系
- 数据库系统的构成(概念层次):
- 数据库(DB):Database:相互之间有关联关系的数据的集合
- 数据库管理系统(DBMS):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
- 数据库应用(DBAP):Database Application
- 数据库管理员(DBA):Database Asministrator
- 计算机基本系统
1. 数据库管理系统(DBMS)
1.1 从用户角度看DBMS(数据库管理系统)
- 数据库定义:定义数据库中的Table的表名、标题(属性以及属性值的要求)等
- DBMS提供了一套数据定义语言(DDL: Data Definition Language)给用户
- 用户使用DDL描述其所要建立的表的格式
- DBMS依照用户的定义,创建数据库及其中的表
- 数据库操作:向数据库的Table中增加/删除/更新数据及对数据进行查询、检索、统计等
- DBMS提供了一套数据库操纵语言(DML: 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)给用户
- 用户使用DML描述其所要进行的增、删、改、查等操作
- DBMS依照用户的操作描述,实际执行这些操作
- 数据库控制:控制数据库中数据的使用(哪些用户可以使用,哪些不可以)
- DBMS提供了一套数据控制语言(DCL: Data Control Language)给用户
- 用户使用DCL描述其对数据库所要实施的控制
- DBMS依照用户描述,实际ijnx控制
- 数据库维护:转储/恢复/重组/性能监测/分析…
- DBMS提供了一系列程序(实用程序/例行程序)给用户
- 在这些程序中提供了对数据库维护的各种功能
- 用户使用这些程序进行各种数据库维护操作
- (数据库维护的实用程序,一般由数据库管理员(DBA)来使用和掌握的)
1.2 数据库语言
- 使用者使用数据库语言,利用DBMS操纵数据库
- SQL语言:结构化的数据库语言
- 高级语言:一条数据库语言相当于高级语言的一个或多个循环程序,数据库语言可以嵌入到高级语言(宿主语言)中使用
1.3 从系统实现角度看DBMS的功能
-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:形式 –> 构造 –> 自动化
- DBMS为完成DB管理,在后台运行着一系列程序…
- 语言编译器:将数据库语言书写的内容,翻译成BDMS可执行的命令。例如:DDL编译器,DML编译器,DCL编译器等
- 查询优化(执行引擎)与查询实现(基本命令的不同执行算法):提高数据库检索速度的手段。例如贯穿于数据存取各个阶段的优化程序
- 数据存取与索引:提供数据在磁盘/磁带等上的搞笑存取手段。例如:存储管理器,缓冲区管理器,索引/文件和记录管理器等
- 通信控制:提供网络环境下数据库操作与数据传输的手段
- 事务管理:提供提高可靠性并避免并发操作错误的手段
- 故障恢复:使用数据库自动恢复到故障发生前正确状态的手段。例如备份、运行日志操控等实用程序
- 安全性控制:提供合法性检验,避免非授权非法用户访问数据库的手段
- 完整性控制:提供数据及数据操作正确性检查的手段
- 数据字典管理:管理用户已经定义的信息
- **应用程序接口(API)**:提供应用程序使用DBMS特定功能的二首段
- 数据库数据装载、重组等实用程序
- 数据库性能分析:统计在运行过程中数据库的各种性能数据,便于优化运行
典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(DBMS):Oracle、DB2(IBM)、Sybase、Microsoft SQL Server、Microsoft Access、PostgreSQL
2. 数据库系统的标准结构
DBMS管理数据的三个层次:
- External Level = User Level(外部级别 = 用户级别)
- 某一用户能够看到与处理的数据, 全局数据中的某一部分
- Conceptual Level = Logic level(概念级别 = 逻辑级别)
- 从全局角度理解/管理的数据, 含相应的关联约束
- Internal Level = Physical level(内部级别 = 物理级别)
- 存储在介质上的数据,含存储路径、存储方式 、索引方式等
3. 三级模式两层映像
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是指:数据库系统是由外模式、模式(概念模式)和内模式三级构成
- 应用–> 外模式(多个) –> 模式(一个) –> 内模式(一个) –> 数据库
3.1 数据(视图)与模式(数据的结构)
- 模式(Schema):对数据库中数据所进行的一种结构性的描述,所观察到数据的结构信息
- 视图(View)/数据(Data):某一种表现形式下表现出来的数据库中的数据
3.2 三级模式(三级视图)
- External Schema —-(External) View
- 外模式:某一用户能够看到与处理的数据的结构描述
- (Conceptual) Schema —- Conceptual View
- 模式(概念模式):从全局角度理解/管理的数据的结构描述, 含相应的关联约束
- 体现在数据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
- Internal Schema —- Internal View
- 内模式:存储在介质上的数据的结构描述,含存储路径、存储方式 、索引方式等
3.3 两层映像
- E-C Mapping:External Schema-Conceptual Schema Mapping
- 将外模式映射为概念模式,从而支持实现数据概念视图向外部视图的转换
- 便于用户观察和使用
- C-I Mapping:Conceptual Schema-Internal Schema Mapping
- 将概念模式映射为内模式,从而支持实现数据概念视图向内部视图的转换
- 便于计算机进行存储和处理
3.4 标准结构的两个独立性
- 逻辑数据独立性
- 当概念模式变化时,可以不改变外部模式(只需改变E-C Mapping),从而无需改变应用程序
- 物理数据独立性
- 当内部模式变化时,可以不改变概念模式(只需改变C-I Mapping) ,从而不改变外部模式
4. 数据模型
- 数据模型:模式 与 模式的结构
- 规定模式统一描述方式的模型,包括:数据结构、操作和约束
- 数据模型是对模式本身结构的抽象,模式是对数据本身结构形式的抽象
- 比如:关系模型:所有模式都可为抽象表(Table)的形式[数据结构],而每一个具体的模式都是拥有不同列名的具体的表。对这种表形式的数据有哪些[操作]和[约束]
- 三大经典数据模型
- 关系模型:表的形式组织数据
- 层次模型:树的形式组织数据
- 网状模型:图的形式组织数据
5. 关系模型
- 形象地说,一个关系(relation)就是一个Table,关系模型就是处理Table的,它由三个部分组成:
- 描述DB各种数据的基本结构形式(Table/Relation)
- 描述Table与Table之间所可能发生的各种操作(关系运算)
- 描述这些操作所应遵循的约束条件(完整性约束)
- 关系模型的三个要素:
- 基本结构:Relation/Table
- 基本操作:Relation Operator
- 基本的:(并, UNION)、(差, DIFFERENCE)、(广义积,PRODUCT)、(选择, SELECTION)、(投影, PROJECTION)。
- 扩展的:(交, INTERSECTION)、(连接, JOIN)、(除, DIVISION)运算
- 完整性约束:实体完整性、参照完整性和用户自定义的完整性
- 表(Table)的基本构成要素
- 列/字段/属性/数据项:列名,列值
- 行/元组/记录
- 标题/模式
5.1 “表”的严格定义
- 域(Domain):“列”的取值范围,一组值的集合,这组值具有相同的数据类型
- 笛卡尔积(Cartesian Product):“元组”及所有可能组合成的元组
- 关系(Relation):一组域D1,D2,…,Dn的笛卡尔积的子集,笛卡尔积中具有某一方面意义的那些元组被称作一个关系(Relation)
5.2 关系模式与关系
- 同一关系模式下,可有很多的关系
- 关系模式是关系的结构, 关系是关系模式在某一时刻的数据
- 关系模式是稳定的;而关系是某一时刻的值,是随时间可能变化的
5.3 关系的特性
- 列是同质:即每一列中的分量来自同一域,是同一类型的数据
- 不同的列可来自同一个域,称其中的每一列为一个属性,不同的属性要给予不同的属性名。
- 列位置互换性:区分哪一列是靠列名
- 行位置互换性:区分哪一行是靠某一或某几列的值(关键字/键字/码字)
- 关系是以内容(名字或值)来区分的,而不是属性在关系的位置来区分
- 理论上,关系的任意两个元组不能完全相同。(集合的要求:集合内不能有相同的两个元素);现实应用中,表(Table)可能并不完全遵守此特性。元组相同是指两个元组的每个分量(列值)都相同。
- 属性不可再分特性:又被称为关系第一范式
5.4 关系的一些重要概念
- 候选码(Candidate Key)/候选键
- 关系中的一个属性组,其值能唯一标识一个元组,若从该属性组中去掉
任何一个属性,它就不具有这一性质了,这样的属性组称作候选码。
- 主码(Primary Key)/主键
- 当有多个候选码时,可以选定一个作为主码。DBMS以主码为主要线索管理关系中的各个元组
- 主属性与非主属性
- 包含在任何一个候选码中的属性被称作主属性,而其他属性被称作非主属性
- 最简单的,候选码只包含一个属性;
- 极端的,所有属性构成这个关系的候选码,称为全码(All-Key)
- 外码(Foreign Key)/外键
- 关系R中的一个属性组,它不是R的候选码,但它与另一个关系S的候选码相对应,则称这个属性组为R的外码或外键。
- 两个关系通常是靠外码连接起来的。
6. 关系模型中的完整性
6.1 实体完整性
- 关系的主码中的属性值不能为空值;
- 意义:关系中的元组对应到现实世界相互之间可区分的一个个个体,这些个体是通过主码来唯一标识的;若主码为空,则出现不可标识的个体,这是不容许的。
6.2 参照完整性
- 如果关系R1的外码Fk与关系R2的主码Pk相对应,则R1中的每一个元组的Fk值或者等于R2 中某个元组的Pk 值,或者为空值
- 意义:如果关系R1的某个元组t1参照了关系R2的某个元组t2,则t2必须存在
6.3 用户自定义完整性
- 用户针对具体的应用环境定义的完整性约束条件
6.4 DBMS对关系完整性的支持
- 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由DBMS系统自动支持
- DBMS系统通常提供了如下机制:
- 它使用户可以自行定义有关的完整性约束条件
- 当有更新操作发生时,DBMS将自动按照完整性约束条件检验更新操作的正确性,即是否符合用户自定义的完整性
7. 关系代数
7.1 关系代数的特点
- 基于集合,提供了一系列的关系代数操作:并、差、笛卡尔积(广义积)、选择、投影和更名等基本操作
- 以及交、 连接和关系除等扩展操作,是一种集合思维的操作语言。
- 关系代数操作以一个或多个关系为输入,结果是一个新的关系。
- 用对关系的运算来表达查询,需要指明所用操作, 具有一定的过程性。
- 是一种抽象的语言,是学习其他数据库语言,如SQL等的基础
7.2 关系代数的约束
某些关系代数操作,如并、差、交等,需满足”并相容性”
- 并相容性:
- 参与运算的两个关系及其相关属性之间有一定的对应性、可比性或意义关联性
- 定义:关系R与关系S存在相容性,当且仅当:
- (1) 关系R和关系S的属性数目必须相同;
- (2) 对于任意i,关系R的第i个属性的域必须和关系S的第i个属性的域相同
- 示例:关系R:STUDENT(SID char(10), Sname char(8), Age char(3))
- 示例:关系S:TEACHER(TID char(10), Tname char(8), Age char(3))
7.3 关系代数的基本操作
- 集合操作
- 并(UNIO):R∪S
- 交(INTERSECTION):R∩S
- 差(DIFFERENCE):R-S
- 笛卡儿积(Cartesian PRODUCT):R×S
- 纯关系操作
- 选择(SELECT):σF(R)
- 投影(PROJECT):ΠA(R)
- 连接(JOIN):R⋈S
- 除(DIVISION):R÷S
7.3.1 并(Union) 操作
- 定义:设关系R和关系S是并相容的,则关系R与关系S的并运算结果也是一个关系,记作:**
R∪S
**, 它由 或者出现在关系R中,或者出现在S中的元组构成。 - 数学描述:
R∪S={t|t∈R∨t∈S}
,其中t是元组 - 并运算是将两个关系的元组合并成一个关系,在合并时去掉重复的元组。
- 汉语中的“或者…或者…”通常意义是并运算的要求。
R∪S
与S∪R
运算的结果是同一个关系
7.3.2 差(Difference) 操作
- 定义:设关系R 和关系S是并相容的,则关系R与关系S的差运算结果也是一个关系,记作:**
R-S
**, 它由出现在关系R中但不出现在关系S中的元组构成。 - 数学描述:
R-S={t|t∈R∧t∉S}
,其中t是元组 - 汉语中的“是…但不含…”通常意义是差运算的要求。
R-S
与S-R
是不同的
7.3.3 交(Intersection Referential integrity) 操作
- 定义:设关系R和关系S具有相同的目n,且相应的属性取自同一个域,则关系R与关系S的交由既属于R又属于S的元组组成。其结果关系仍为n目关系。
- 数学描述:
R∩S={t|t∈R∧t∈S}
,其中t是元组
7.3.4 广义笛卡尔积(Extended cartesian product) 操作
- 定义:关系
R(<a1,a2, …,an>)
与关系S(<b1,b2, …,bm >)
的广义笛卡尔积(简称广义积,或 积 或笛卡尔积)运算结果也是一个关系,记作:**RxS
**;两个分别为n目和m目的关系R和S的广义笛卡尔积是一个(n+m)列的元组的集合,元组的前n列是关系R的一个元组,后m列是关系S的一个元组,若R有k1个元组,S有k2个元组,则关系R和关系S的广义笛卡尔积有k1×k2个元组。 - 数学描述:
RxS = {<a1,a2,…,an,b1,b2,…,bm>|<a1,a2,…,an>∈R ∧ <b1,b2,…,bm>∈S}
RxS=SxR
:RxS为R中的每一个元组都和S中的所有元组进行串接。SxR
为S中的每一个元组都和R中的所有元组进行串接。结果是相同的。- 两个关系R和S,它们的属性个数分别为n和m(R是n度关系,S是m度关系)则笛卡尔积R×S的属性个数=n+m。即元组的前n个分量是R中元组的分量,后m个分量是S中元组的分量(R×S是n+m度关系).
- 两个关系R和S,它们的元组个数分别为x和y(关系R的基数x,S的基数y),则笛卡尔积R×S的元组个数=x×y。(R×S的基数是x×y).
7.3.5 选择(Select)
- 定义:给定一个关系R, 同时给定一个选择的条件condition(简记F), 选择运算结果也是一个关系,记作**
σF(R)
**, 它从关系R中选择出满足给定条件condition的元组构成。 - 数学描述:
σF(R) = {t|t∈R ∧ F(t)='真'}
,其中F表示选择条件,它是一个逻辑表达式,取逻辑值‘真’或‘假’。 - 选择操作从给定的关系中选出满足条件的行,条件的书写很重要,尤其是当不同运算符在一起时,要注意运算符的优先次序,优先次序自高至低为{
括弧();θ;¬;∧;∨
}
7.3.6 投影(Project)
- 定义:给定一个关系R, 投影运算结果也是一个关系,记作**
A(R)
**, 它从关系R中选出属性包含在A中的列构成。 - 数学描述:
ΠA(R) = {t[A] | t∈R}
,其中A为R中的属性列 - 投影操作从给定关系中选出某些列组成新的关系, 而选择操作是从给定关系中选出某些行组成新的关系
7.4 关系代数的扩展操作
7.4.1 交(Intersection)
- 定义:假设关系R和关系S是并相容的,则关系R与关系S的交运算结果也是一个关系,记作:**
R∩S
**, 它由同时出现在关系R和关系S中的元组构成。 - 数学描述:
R∩S = {t|t∈R ∧ t∈S}
,其中t是元组 - R∩S 和 S∩R 运算的结果是同一个关系
- 交运算可以通过差运算来实现:
R∩S = R-(R-S) = S-(S-R)
- 汉语中的“既…又…”,“…, 并且…”通常意义是交运算的要求
7.4.2 θ-连接(θ-Join, theta-Join)
- 投影与选择操作只是对单个关系(表)进行操作, 而实际应用中往往涉及多个表之间的操作, 这就需要θ-连接操作
- 定义:给定关系R和关系S, R与S的连接运算结果也是一个关系,记作 **
R⋈S[AθB]
**:(括号内AθB是⋈的下标),它由关系R和关系S的笛卡尔积中, 选取R中属性A与S中属性B之间满足 θ 条件的元组构成。 - 数学描述:
R⋈S[AθB] = σ t[A]θs[B] (R×S)
,σF(RxS)其中t是R中的元组,s是S中的元组 - 在实际应用中,θ-连接操作经常与投影Π、选择σ操作一起使用
- 特别注意:当引入θ-连接操作后,DBMS可直接进行连接操作,而不必先形成笛卡尔积。
7.4.3 等值连接(Equi-Join)
- 定义:给定关系R和关系S, R与S的等值连接运算结果也是一个关系,记作**
R⋈S[A=B]
**:(括号内A=B是⋈的下标),它由关系R和关系S的笛卡尔积中选取R中属性A与S中属性B上值相等的元组所构成。 - 数学描述:
R⋈S[A=B] = σ t[A]=s[B] (R×S)
- 当θ-连接中运算符为“=”时,就是等值连接,等值连接是θ-连接的一个特例;
- 广义积的元组组合并不是都有意义的,另广义积的元组组合数目也非常庞大,因此采用θ-连接/等值连接运算可大幅度降低中间结果的保存量,提高速度。
7.4.4 自然连接(Natural-Join)
- 定义:给定关系R和关系S, R与S的自然连接运算结果也是一个关系,记作 ,它由关系R和关系S的笛卡尔积中选取相同属性组B上值相等的元组所构成。
- 数学描述:
R⋈S = σ t[B]=s[B] (R×S)
- 自然连接是一种特殊的等值连接,要求关系R和关系S必须有相同的属性组B,R, S属性相同,值必须相等才能连接,要在结果中去掉重复的属性列
7.5 关系代数的基本书写思路
- 选出将用到的关系/表
- 做”积”运算(可用连接运算替换)
- 做选择运算保留所需的行/元组
- 做投影运算保留所需的列/属性
- 基本思路: 检索是否涉及多个表,如不涉及,则可直接采用并、差、交、选择与投影,只要注意条件书写正确与否即可
- 如涉及多个表,则检查:
- 能否使用自然连接,将多个表连接起来(多数情况是这样的)
- 如不能,能否使用等值或不等值连接(θ-连接)
- 还不能,则使用广义笛卡尔积,注意相关条件的书写
- 连接完后,可以继续使用选择、投影等运算,即所谓数据库的“选投联”操作
7.6 关系代数之复杂扩展操作
7.6.1 除(Division)
- 除法运算经常用于求解“查询… 全部的/所有的…”问题
- 前提条件:给定关系R(A1 ,A2 , … ,An)为n度关系,关系S(B1 ,B2 , … ,Bm)为m度关系 。如果可以进行关系R与关系S的除运算,当且仅当:属性集{ B1 ,B2 , … , Bm }是属性集{ A1 ,A2 , … ,An }的真子集,即m < n。
- 定义:关系R 和关系S的除运算结果也是一个关系,记作R÷S,分两部分来定义。
- 数学描述:
1
2R÷S = {t|t∈Π[R-S](R) ∧ ∀u∈S(tu∈R) }
= Π[R-S](R) - Π[R-S]((Π[R-S](R)×S)-R)其中[R-S]为投影Π的下标(属性)
7.6.2 外连接(Outer-Join)
- 定义:两个关系R与S进行连接时,如果关系R(或S)中的元组在S(或R)中找不到相匹配的元组,则为了避免该元组信息丢失,从而将该元组与S(或R)中假定存在的全为空值的元组形成连接,放置在结果关系中,这种连接称之为外连接(Outer Join)。
- 外连接 = 自然连接 (或θ连接) + 失配的元组(与全空元组形成的连接)
- 外连接的形式:左外连接、右外连接、全外连接
- 左外连接 = 自然连接(或连接) + 左侧表中失配的元组
- 右外连接 = 自然连接(或连接) + 右侧表中失配的元组
- 全外连接 = 自然连接(或连接) + 两侧表中失配的元组
- 左外连接(Left Outer Join)记为:⋊
- 右外连接(Right Outer Join)记为:⋉
- 全外连接(Full Outer Join)记为:⋊⋉
8. 关系演算
关系演算是描述关系运算的另一种思维方式,它是以数理逻辑中的谓词演算为基础的,SQL语言是继承了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各自的优点所形成的
- 按照谓词变量的不同,可分为关系元组演算和关系域演算
- 关系元组演算是以元组变量作为谓词变量的基本对象
- 关系域演算是以域变量作为谓词变量的基本对象
8.1 关系元组演算
- 关系元组演算公式:{ t | P(t) }
- 表示:所有使谓词 P 为真的元组 t 的集合
- t 是元组变量
- t ∈ r 表示元组 t 在关系 r 中
- t[A] 表示元组 t 的分量,即 t 在属性 A 上的值
- P是与谓词逻辑相似的公式, P(t)表示以元组 t 为变量的公式
- 关系元组演算公式的基本形式:{ t | P(t) }
- P(t)可以是如下三种形式之一的原子公式:
- t∈R:t 是关系 R 中的一个元组,例如: { t | t∈Student}
- s[A] θ c:元组分量s[A]与常量 c 之间满足比较关系θ,θ:比较运算符<,<=,=,<>,>,>=
- s[A] θ u[B]:s[A] 与 u[B] 为元组分量,A和B分别是某些关系的属性,他们之间满足比较关系θ,
- P(t)可以由公式加运算符 ∧(与)、∨(或)、¬(非)递归地构造
- 如果F是一个公式,则 ¬F 也是公式
- 如果F1、F2是公式,则 F1∧F2, F1∨F2也是公式
- P(t)运算符优先次序(括弧;θ;∃;∀;¬;∧;∨)示例
- 构造P(t)还有两个运算符:∃(存在)、∀(任意)
- 如果F是一个公式,则 ∃(t∈r)(F(t)) 也是公式
- 如果F是一个公式,则 ∀(t∈r)(F(t)) 也是公式
- 运算符∃和∀,又称为量词,前者称“存在量词”,后者称“全称量词”
- 而被∃或∀限定的元组变量 t , 或者说,元组变量 t 前有存在量词或全称量词,则该变量被称为“约束变量”,否则被称为“自由变量”。
- 元组演算的等价性变换
- 符号
<=>
表示表示等价于,如:¬(A>B) <=> A<=B <=> A<B∨A=B
- 符号
8.2 关系域演算
- 关系域演算公式的基本形式:
{<x1,x2, …,xn> | P(x1,x2, …,xn)}
,其中 xi 代表域变量或常量, P为以xi为变量的公式。 - 元组演算是以元组为变量,以元组为基本处理单位,先找到元组,然后再找到元组分量,进行谓词判断;
- 域演算是以域变量为基本处理单位,先有域变量,然后再判断由这些域变量组成的元组是否存在或是否满足谓词判断。
- 公式的运算符(∧(与)、∨(或)、¬(非)、∀(全称量词)和∃(存在量词))是相同的,只是其中的变量不同。
- 元组演算和域演算可以等价互换。
8.2.1 基于关系域演算的QBE语言
QBE: Query By Example,1975年由M. M. Zloof提出,1978年在IBM370上实现,是一种高度非过程化的查询语言,特别适合于终端用户的使用。
- 特点:操作独特,基于屏幕表格的查询语言,不用书写复杂的公式,只需将条件填在表格中即可
- QBE操作框架由四个部分构成
- 关系名区:用于书写欲待查询的关系名
- 属性名区:用于显示对应关系名区关系的所有属性名
- 操作命令区:用于书写查询操作的命令
- 查询条件区:用于书写查询条件
- QBE的操作命令
- Print 或 P. —- 显示输出操作
- Delete或D. —- 删除操作
- Insert或I. —- 插入操作
- Update或U. —- 更新操作
- 构造查询的几个要素
- 示例元素: 即域变量, 一定要加下划线
- 示例元素是这个域中可能的一个值, 它不必是查询结果中的元素
- 打印操作符P.: 指定查询结果所含属性列
- 查询条件: 不用加下划线
- 可使用比较运算符>, ≥,<, ≤,=和≠ 其中=可以省略
- 排序要求
- 升序排序(AO.),降序排序(DO.),多列排序,用‚AO(i).‛ 或‚DO(i).‛ 表示 ,其中i为排序的优先级, i值越小,优先级越高
8.3 安全性
关系运算的安全性:不产生无限关系和无穷验证的运算被称为是安全的
- 关系代数是一种集合运算,是安全的
- 集合本身是有限的,有限元素集合的有限次运算仍旧是有限的。
- 关系演算不一定是安全的
- 如:{t|¬(R(t))}, {t R(t)∨t[2]>3}可能表示无限关系
- 需要对关系演算施加约束条件,即任何公式都在一个集合范围内操作,而不是无限范围内操作,才能保证其安全性。
8.3.1 安全约束有限集合DOM
- DOM(ψ)是一个有限集合,其中的每个符号要么是ψ中明显出现的符号,要么是出现在ψ中的某个关系R的某元组的分量。
- DOM主要用于约束ψ中一些谓词的计算范围,它不必是最小集合。
- 安全元组演算表达式,满足三个条件:
- 只要t满足ψ,t的每个分量就是DOM(ψ)的一个成员。
- { t|ψ(t) }中t的取值只能是DOM中的值,有限的。
- 对于ψ中形如(∃u)(ω(u))的子表达式,若u满足ω,则u的每个分量都是DOM(ω)中的成员。
- { t|ψ(t) }中的每个(∃u)(ω(u))子表达式,只需要验证DOM中的元素是否有使ω(u)为真的元素。而对于DOM以外的元素,已经明确其都不满足ω(u),无需验证。
- 对于ψ中形如(∀u)(ω(u))的子表达式,若u不满足ω,则u的每个分量都是DOM(ω)中的成员。
- { t|ψ(t) }中的每个(∀u)(ω(u))子表达式,只需要验证DOM中的元素是否有使ω(u)为假的元素。而对于DOM以外的元素,已经明确其都满足ω(u),无需验证。
- 只要t满足ψ,t的每个分量就是DOM(ψ)的一个成员。
8.4 关于三种关系运算的一些观点
- 关系运算有三种:关系代数、关系元组演算和关系域演算
- 三种关系运算都是抽象的数学运算,体现了三种不同的思维
- 关系代数—以集合为对象的操作思维,由集合到集合的变换
- 元组演算—以元组为对象的操作思维,取出关系的每一个元组进行验证,有一个元组变量则可能需要一个循环,多个元组变量则需要多个循环
- 域演算—以域变量为对象的操作思维,取出域的每一个变量进行验证看其是否满足条件
- 三种运算之间是等价的
- 关系代数 与 安全的元组演算表达式 与 安全的域演算表达式 是等
价的。即一种形式的表达式可以被等价地转换为另一种形式
- 关系代数 与 安全的元组演算表达式 与 安全的域演算表达式 是等
- 三种关系运算都可说是非过程性的
- 相比之下:域演算的非过程性最好,元组演算次之,关系代数最差
- 三种关系运算虽是抽象的,但却是衡量数据库语言完备性的基础
- 一个数据库语言如果能够等价地实现这三种关系运算的操作,则说该语言是完备的
- 目前多数数据库语言都能够实现这三种运算的操作,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许多其他的操作,如赋值操作、聚集操作等
- 数据库语言可以基于这三种抽象运算来设计
- 用“键盘符号”来替换抽象的数学符号
- 用易于理解的符号组合来表达抽象的数学符号
- 例如:ISBL语言—基于关系代数的数据库语言
- 再例如:Ingres系统的QUEL语言
原文链接: http://chaooo.github.io/2018/08/22/database-base.html
版权声明: 转载请注明出处.